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3:23    次浏览
“前几天我接到大学同学的电话,说打算来鹤壁玩儿几天,我很高兴就打算全程招待。14日下午,王先生到鹤壁东站接到同学的那一刻就傻眼了:“这哥们儿不是一个人来的,还带来了女朋友和双方父母。”“第一顿饭就花了我500多元,当天晚上的住宿费是800多元。”王先生说,他是工薪阶层,招待同学一天就花费1000多元对他来说是笔不小的支出。“之前通电话时,同学只说他要来鹤壁,没告诉我要带着家人。几天下来,花费远超预期。”王先生说,对于同学的做法他心里有些不舒服,但也没好意思说出来。(10月19日《新文化报》)按照常理来说,大学同学来到自己的城市游玩,自己尽尽地主之谊,这本身也无可厚非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自己的同学并不是一个人,而是带着一家人,在此种情况下,是否尽地主之谊买单呢,这就值得商榷了。如若不,似乎又有点说不过去,毕竟难得一见的朋友来了,从情理方面来说,丢不下面子,如若请,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,这实在是一笔不晓得开销。再请又不请之间,王先生选择了后者,当然这并非说明王先生是心甘情愿的,但碍于同学朋友之情也只好默默地将钱付了。其实,生活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事情,例如朋友圈的拉票、点赞、微商等等,它们大致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,那便是友情的消费。或许有人会说,朋友圈以两个点赞,投票,又何以上升到消费友情的地步。但是你别忘了,如今微信朋友圈却成了代购、微商、拉票者的聚集地,一刷动态,满屏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,如此一来,看着那些东西便会令人产生厌恶之感,这难道不是变相地消费友情吗?随着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,许多老友因为时间地域等等因素难有从前相聚的缘分,朋友来到自己的城市做客,自己尽尽地主之谊本身是应该的,但如此拖家带口的,还是应当慎重,毕竟同学朋友之情也不是应该这样被消费的。(文小成)